查看原文
其他

【PD】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以汤阴老城为例

2017-07-14 杨超 规划师杂志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导语



作者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杨超在《规划师》2017年第5期撰文,“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由于缺乏法定保护,传统特色逐渐丧失甚至消亡,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汤阴老城为例,针对“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从多个层面提出系统化的更新方法和设计策略,并总结出兼具创新特色与普适价值的三种模式,以期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经验。

[ 关键词 ]“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更新;系统化;汤阴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7)05-0053-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杨超.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 — 以汤阴老城为例[J].规划师,2017(5):53-58.

一    汤阴老城概况

(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有待整合

汤阴位于河南北部,隶属安阳。汤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岳飞故里,又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所在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庙和羑里城。2006 年,汤阴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的殊荣。此外,汤阴的民间文化与技艺传统十分突出,包括剪纸烙画、诗词地名、石刻碑帖、饮食服饰、戏曲舞蹈、节庆民俗和民居建筑等,总体上可以分成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学三个大项。2003 年,汤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但是,“民间文化”这一板块在目前汤阴的文化展示体系中是缺失的,急需进行系统性的发掘梳理与传承保护。

(二)尚未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潜力

汤阴老城占地面积约为 1.1km²,最为集中地保留着传统的历史格局、肌理风貌、习俗活动等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唯一价值。然而,汤阴老城却面临着传统风貌特色缺失、历史遗存保护不力、物质空间衰败、服务设施匮乏陈旧、人居环境恶劣及更新动力缺乏等诸多普适性问题。

与汤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相匹配的是文化产品和开发模式的类型单一,仅有岳飞庙和羑里城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而老城内虽然历史格局保留完好,但是除岳飞庙外的四处文物保护单位均为建筑单体。其他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和遗存资源数量少且分布散乱,已然无法形成较为完整、原真的传统风貌 ( 图 2)。这种模式显然无法充分展现汤阴老城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更无法形成文化产业链的整体体系。换句话说,汤阴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缺乏建设标准与技术措施

当地原住民在原有宅基地上翻修旧宅、自建新宅,对改善生存空间环境的现实需求十分强烈,但缺乏系统的控制与引导。甚至局部地区已经出现私搭乱建的违法情况,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参照模板,政府对此难以控制,急需相应的技术措施加以有效引导。

二    规划设计的出发点

(一)民生关怀与“人”的城镇化

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对于当地居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强烈诉求,规划须以社会关怀和人本精神为起点,以物质空间环境的更新改造为手段,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应对,切实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序引导居民自发的建设行为,使其符合规划的整体逻辑和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对于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应突破以往“静态死保”的简单模式,针对汤阴本土的资源类型和特色优势,系统化地制定文化经营的策略与模式;同时,顺应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及宏观政策,探索具有汤阴特色的产业化保护和发展路径,从而逐步改变此类小城镇相对落后的经济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增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共赢。

三    “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更新的系统化方法

(一)整体层面的结构性修复与系统化织补

首先,应从历史出发,尊重、保护和延续老城的传统格局,以此为基础对其中遗存的或隐匿的重要历史空间进行提取、修复和再现,使其成为老城空间的核心性构成要素;同时,依据定位、策划和各种现实因素,植入适宜性的功能和产业,最终形成由“文化核心”“城墙绿廊”“社区环廊”“居住片区”构成的圈层化城市设计框架( 图 3),并整合文化产业与旅游服务业的核心资源。


其次,需要对涉及社会民生和人居环境的诸系统,如道路交通、停车布局、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功能、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空间、历史保护、建筑高度和更新模式等进行有机织补,使其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保证便利性的同时提升品质。整体层面的规划介入为接下来的各层级详细设计提供了本底框架(图4,图5)。


(二)节点层面的脉络式整合与触媒式激活

在节点层面,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各公共性的结构要素展开特色化的设计营造。规划仍须以历史格局为依据,发掘能够作为历史线索的空间脉络,串联和整合各异质节点。在此基础上,以点式触媒 ( 而非大规模重建 ) 的方式,合理有序地介入和改造老城的历史空间,通过重点引领,带动周边区域的自发更新。基于整体架构,规划结合机遇用地,以文化街和城墙遗址绿带为两大主要脉络,重点策划和设计其串联的核心节点(图6)。


通过将汤阴自身多样的物质、非物质文化类型与历史素材加以系统化整合和主题化分类重组,规划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的策划项目,包括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县衙传统体验式特色酒店和会议中心、岳飞纪念馆和城隍庙民俗商业街区等文化与商业项目,并根据项目各自的特质、现状条件和空间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落位。以文化街核心区为例,作为历史性街道,文化街连接岳飞庙和文庙两大历史空间,规划将岳飞纪念馆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等主题性文化空间植入该区域,形成重要的文化极核 ( 图 7,图8),通过“两点一线”,带动该区域的自发更新。规划以保留原住民的本土生活为前提,利用沿街的空地和民居“织补”一系列开放性、专题化的小型民间艺术馆集群,包括地名馆、剪纸馆、烙画馆、方言馆、民居馆和地方文学馆等,采用“一题一馆”的方式进行“小而精”的特色化设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街区”,以充分展示汤阴的民间文化与传统技艺(图9)。


(三)个体层面的公共区域控制与自建式引导

对于老城中的居住空间,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都涉及对建筑风貌、体量肌理、建设规模及权属边界等因素的整体协调与把控问题。那么,作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规划设计,就有责任制定出一套能够解决或调和矛盾、切实为居民和政府服务的导控体系,并将现实需求转化为设计契机。经过研究,规划着重从更新单元边界区划和更新单元内部两个方面加以控制与引导。前者旨在保护街巷格局和公共利益,对更新单元的各级边界进行谨慎划定。规划在尽可能保留原住民住宅的前提下,首先对主要巷道进行梳理和边界划定,并依据主次巷道和权属,划分出三级更新单元和控制体系 ( 图 10),作为民宅自建时不得侵占的公共空间界域加以严格控制,以保护公共利益;其次对重要界面的高度体量、沿街贴线率、建筑退线和风貌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 ( 图 11),尤其是要对重要的历史性街道和社区环廊两侧的建筑界面进行严格控制,制定控制导则并依据传统风貌进行整体化的立面改造。后者则针对原住民广泛的自建需求,提供统一的营建规则、参照标准、比选意象和示范模板;同时,兼具刚性与弹性,在避免出现“最差风貌”的前提下,力求整体协调、基调相似而又不失老城应有的多样性。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标准图集的整理

规划伊始项目组逐一调研了所有的历史建筑,并对历史信息进行梳理,建立档案库。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出传统民居样式的参考图集,从院落形制、单体建筑和构件细部三个层次入手,包含相应的平面格局(正房、厢房)、体量造型、立面形式(主立面、背立面、山墙面 )、材质色彩、窗墙比例,以及门楼、檐口、墙面、勒脚、门窗、槅扇、照壁、花罩、栏杆、铺地及其尺度等内容,以最直观的图示化和数据化的手册形式发给居民,作为民宅自建的选型参照。

2.营建规则的制定

规划采取刚性控制和弹性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制定营建规则。在刚性控制方面,规划将空间布局、单体体量、建筑风貌、材质色彩和构件细部等方面的各项控制要点 ( 退线要求、入口位置、消防距离、建筑高度、屋顶形式、进深与开间尺度、立面风格、材质处理和主要色调等 ) 逐条列出,并对下限条件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不良景观。在弹性选择方面,针对可灵活调整的部分 ( 如门楼样式、门窗构件、细部装饰和墙面砖饰等 ),规划建议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弹性选择,充分发挥民间智慧。以上的控制要素和可供选型的具体内容,最终被汇总并编制成《汤阴县历史老城民宅自建参考手册》,为当地居民的自发建设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技术指导。

3.实例建造的示范

规划选取自建需求最为迫切的住户,在真实场地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民宅设计并进行多方案比较,使居民更清晰地了解如何把普适性的规则转化为现场的建造程序;同时,组织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和深入沟通,听取多方意见以发现需求共性,希望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建设,指导和规范居民的自建行为。

四   规划核心特色

我国城市在经历了四十年快速城镇化的“造城运动”之后逐渐趋于理性,开始从扩张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相应的,城市规划也从增量视角转向了存量视角。老城更新是存量规划的重要类型之一,而广泛存在的“非历史文化名城”型历史城区急需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更新模式和方法。此次汤阴老城更新规划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模式创新,以期能为类似的项目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针对“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构建“软硬结合、上下联动”的有机更新模式

规划将物质环境的保护、传统价值的再生、社会体系与生活文脉的延续三者并重,采取整体控制、重点引领、分级管控和有序渐进的方式,从整体层面、节点层面和个体层面系统化地对老城的“异质空间”和“基质空间”进行了文化景观的价值再造与重塑。首先,规划植根于老城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资源的同时确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继而结合机遇用地改造历史空间,通过点、线结合,营造出能够激活老城、传承文脉的特色场域。其次,规划积极应对老城居民面广量大的自建需求与问题,顺应和调动民间力量,引导和激发民宅自建,重塑老城基质景观,在保证老城风貌统一的前提下又不失多样性。这一方法对于大多数“非历史文化名城”型老城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延续和深化“有机更新”的理论脉络,是对存量规划体系的有益补充与完善 ( 图 12)。


(二)以民生关怀为导向,融合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社区营造模式

规划在最大化保留原住民住宅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织补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植入新功能,以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及合理引导居民的自建行为,将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引导与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实施相结合,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同时改善老城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做到将人本精神和社会关怀空间化,并以此激发居住型老城更新的动力,探索公众参与的新途径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社区营造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三)面向实施的一体化设计模式

规划以城市设计为核心,整合了策划、建筑设计和导则图则等多方面、多维度的技术手段;同时,从宏观到微观完成了汤阴县总体城市设计、汤阴老城更新详细城市设计、重点地段 ( 岳飞庙西街与岳飞庙周边先期启动区 ) 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建筑 ( 岳飞纪念馆 ) 方案设计四个层次的一体化设计( 图 13),并积极配合政府、投资主体和居民代表进行多次讨论沟通与方案比选,保证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进而将老城复兴的理想愿景逐步落到实处。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5期

织造城市:“非历史文化名城”型的老城更新

——以汤阴老城为例

原创不易,请尊重作者的版权

转载到其他平台请后台回复“转载”字样获取转载事宜,感谢!

△点击图片可查看征文详情△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1】新型智慧城市七大发展原则探讨

【规划师论坛2】沈阳市智慧社区发展评价与智慧管理策略

【规划师论坛3】成都市温江区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建设及作用探讨

【规划师论坛4】日本智慧城市建设案例与经验

【通知】2017年“世界城市日”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PM】协同规划、三维聚合、渐进改革 ——“多规合一”的工作框架探索

【PM】城市非建设用地“控用结合”规划方法及广州市从化新城实践

【PM】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考量的不足及对策探讨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